【這十年·學子】張維林:助力脫貧攻堅,他始終在路上
從“甘谷娃”到“董事長”,他一路打拼,過關斬將,小有所成;
從屢吃“閉門羹”到成為“勞務紅娘”,他克服萬難,從不懈怠;
從開辦“中介所”到打造“云平臺”,他擁抱新科技,擴大服務面;
從“外出務農”到“企業進村”,他獨創扶貧模式,助力全省脫貧。
他就來自甘肅開放大學的杰出校友、為甘肅省脫貧攻堅做出突出貢獻的“勞務紅娘”——張維林。
艱難奮發,走上青年打工路
如今,張維林的頭銜很多,“甘谷騰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客座教授”“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會長”“天水市人大代表”……但最被甘肅人民記住并稱道的是“甘谷娃”——一個敢想敢干、帶大家脫貧致富的“甘谷娃”!
作為土生土長的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在張維林的印象里,抹不去的是童年時簡陋的窯洞、用塑料紙糊住的窗,還有耳邊仿佛從來沒停過的呼呼風聲。
1992年,張維林17歲,懷著賺錢改善家庭條件的心愿,他只身前往蘇州,開啟了艱辛的異鄉打工路。
“沒日沒夜地干活,干完活就睡在碼頭上臨時搭建的窩棚里,時常被蚊子咬得滿腿都是包。那時,身上、頭上,全都是水泥、白灰……”回首往事,張維林感嘆道,那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日子。
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2000年,張維林不僅在蘇州的一家知名企業站穩了腳跟,還有了一個幸福完滿的家庭。他覺得,自己好像有能力回報家鄉了。
排除萬難,成為“勞務紅娘”
2005年,張維林正式決定回家鄉組織勞務輸轉。這是一個影響他人生走向的重大決定。
最初,他以為此舉會給鄉親們帶去工作機會、致富途徑,沒想到,很多人并不領情。那時,他常常騎著二手摩托車,走村串戶地上門宣傳務工、招工,但質疑聲始終不斷,很多人懷疑工作機會的真實性,甚至揣測他別有用心。張維林從未想到,這條路會如此艱難。
但俗話說得好,苦心人,天不負,張維林的真情付出漸漸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在越來越多的人受惠于他后,他成了甘谷縣知名的“勞務紅娘”。
2008年,張維林在甘谷火車站附近開辦了職業中介所。后來,他多方籌資,創辦了甘谷縣騰達實業有限公司,開創了招生、培訓、輸轉、維權、引資為一體的勞務輸轉模式,在這一模式中,農民工經過精準的勞務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備受市場青睞。
不僅如此,張維林還是一個善于擁抱新科技、新技術的人。
2013年春,張維林進入國家開放大學,就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積極地學習、吸收前沿知識。2014年,他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天水就業400云平臺”,建立龐大的務工者信息數據庫,實現了用工企業與務工者的精準對接,為甘肅省內數十萬務工人員和全國數千個用工企業提供了便利。
“勞務紅娘”,為數不盡的人牽起了安居樂業的線。
勇于創新,從“外出務工”到“企業進村”
如果有人有勞動能力、工作技能,但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外出打工,怎么辦呢?張維林有辦法。
“扶貧車間”是他創造的獨特扶貧模式,即以扶貧為目的,在鄉、村設加工車間。
在做勞務輸轉的過程中,張維林發現,總有一些婦女有能力、有技能,但需要留在家中照顧老幼,無法外出打工。于是,他嘗試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動員蘇浙湖一帶的服裝企業到甘肅省甘谷縣投資,希望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務工賺錢。
嘗試期,張維林在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村建了服裝加工車間,招了27名工人,大部分是40歲左右的留守婦女。在他的組織下,合作企業派人現場培訓,工人帶薪學習,每個月1500元的保底工資,并談妥3個月后實行計件工資。3個月后,大部分工人留了下來。
見此舉切實可行,張維林開始嘗試將這一模式進行推廣。2018年,甘肅省首個扶貧車間在甘谷縣大莊鎮大莊村掛牌啟動。在家門口就業,既滿足了留守婦女照顧老人孩子的需求,又讓她們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大家交口稱贊。
見人民確有需求,經濟也得以發展,此舉引起各級政府的廣泛關注。在隨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各級政府大力支持扶貧車間轉型升級,形成了“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模式,成績斐然。于是,在甘肅全省范圍內,以各地各產業為依托的“扶貧車間”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為全省脫貧攻堅作出了很大貢獻。
“要幫助鄉親們提高生活品質,幸福指數才能夠更高!”如今,帶著這一遠大夢想的張維林依然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征程上奮力前行。做為一名從開放大學走出來的學生,他始終堅持用知識改變命運,不僅為開放大學增光添彩,也為開放大學的學生樹立了積極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