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青年教師】方芳:研修游學 扎根基層 一起向未來
編者按:國家開放大學啟動了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培養工作,最終104名教師被授予“國家開放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我們通過講述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學習與成長的故事,展示廣大國開教師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貢獻力量的抱負與情懷。
方芳,女,中共黨員,徐州開放大學教師,國家開放大學教學團隊核心成員,電子商務概論課程責任教師。主編教材3部,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參與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成果獲得市科技情報研究成果一等獎;獲得市“學習型教師”等榮譽稱號;承擔建設的課程連續多次被評為優秀課程;立足基層開放大學教學一線,做好學員們的教學支持服務工作。
三年前,我成為了國家開放大學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走進國家開放大學接受為期三年的培訓和熏陶,收獲頗豐。
一、相聚國開,攜手共進
自我激勵。國家開放大學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學習工作坊,拉開了我參與優秀青年教師培養項目研修學習的序幕。面對國家開放大學首次舉辦的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培訓,我制定了三年培養期的發展計劃,明確了目標和方案,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地學習,跟上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的發展。
組織培養。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曹國永出席了開班儀式,給我們提出了目標和希望;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劉臣出席了成都游學的開班儀式;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向虹與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樓錫錦等參與座談,對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的培訓效果和未來合作模式進行交流;國家開放大學學生工作與教師發展部副部長田素霞在浙大專項培訓班做開班動員。于晶老師全程參與,并幫助我們解決住宿、就餐等問題,讓我們能夠安心參加培訓。
同學互助。三年時光雖然短暫,但能和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們一起參加工作坊、一起跨界游學、一起參加專項培訓,讓我收獲頗豐。這種多重學科的互動交流的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學科壁壘和學術領地的邊界性,實現了知識互動和融合,共享了學術方法。三年的時間,讓大家從互不相識到熟悉熱絡,再到印象深刻,這份情誼必將成為我今后工作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二、研修游學,拓寬視野
研修游學是教師的一種高效率學習模式,是其他任何培訓形式都無法取代的見識之旅。在這三年中,三次線下學習培訓我都參與其中:北京學習工作坊、成都跨界游學、浙大專項培訓。
依稀記得成都跨界游學的開班日,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劉臣以“教學改革與教師隊伍建設思考”為題作主題講座。劉書記指出了未來國家開放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希望教師們通過努力不斷提高教書育人能力,共同描繪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美好愿景。在游學活動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肖勇波教授通過“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講座,不僅給大家傳授了如何撰寫項目申請書、開展學術研究、發表論文等專業內容,還提醒大家要積累個人學術聲譽、修煉學術道德。成都開大作為兄弟院校,展現了其嚴謹的教學、完善的制度,以及全面到位的支持服務。
這次游學讓我了解了國開辦學體系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學習到兄弟院校和知名在線教育企業的優質經驗;激勵我將學習成果運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中。
三、立足崗位,錘煉自己
2013年9月9日,在《致全國廣大教師的慰問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全國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在培養期間,作為基層開大的專業教師,我以此要求自己、充實自己。通過閱讀《英國開放大學研究》《美國馬里蘭學院大學研究》《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守望教育》等專業書籍,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為后續的專業研究提供保障。
此外,我在慕課平臺上學習《“互聯網+”管理學》《電子商務》《混合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師如何做研究》《營銷管理》五門課程,其中三門課程獲得優秀。在江蘇分部《電子商務概論》等三門課程的管理中,我充分結合慕課學習的成果,在責任教師的權限下,合理設計課程的思政模塊、活動互動模塊、計分作業考評等內容,對這三門課程的形成性考核進行了改革和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8年至今,我負責的《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每個學期都被江蘇分部評為優秀課程。
對于基層開放大學教師而言,教學與科研之間始終存在著因為時間與精力分配問題所產生的矛盾。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我始終堅持提升科研能力的決心。三年中,我發表了核心期刊論文1篇,普通期刊論文2篇;作為主編之一,參編了2部電商專業方面的教材;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項;主持徐州市社科聯課題2項,課題現已順利結題;獲得與電商專業相關的軟件著作權1項。這些科研成果與我的教學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三年培訓讓我實踐了跨區域、跨單位的研修游學,增加了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了科研的積極性,更是實實在在的體會到科研帶來的幸福感。三年培訓即將結束,我將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以專業能力為重點,不斷提升自己立德樹人和教書育人的實際本領,適應開放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德為先、終身學習、服務學生、奉獻社會,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開放大學的改革發展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