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感懷】曾陽煊:正向引領 人文關懷 護航學生成長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是教育教學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曾陽煊。很榮幸能在此分享我的教師節感受。我們開放大學的老師,每年都過著略顯孤獨的教師節,網絡將我們與學生拉近,又將我們隔遠。
對大多數總部主持教師來說,網上教學是為數不多能接觸學生的機會。在線情境下的時空分離,很容易使學生變成一個個學號,一串串數據,很容易讓我們“目中無人”“教中無愛”。如何陪伴和支持學生在遠程學習這艘大船上穿越航行,我在網上教學實踐中最大的感悟是: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同時努力像學生一樣思考,像真正的教師一樣去行動。
教育是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事業。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完整的個體和靈魂。當我們面對網絡那端豐富、敏感、又略顯散漫的成人學生時,如何去做到人文關懷?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去尊重和關心她們的需要、情感、學習和生存狀態,切忌僅把她們當作一個“符號”去研究、去教學。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學生,好的學習經歷是什么樣的?老師眼中有我,能給予我選擇的機會,反饋我的進步,重視我的感受,關注我的興趣……在網上教學中,我也一直在嘗試,努力讓學生能享受到一個自由的、有選擇和被尊重的教育空間。每學期初,我會首先設置課程學習需求的在線調查,近兩年來,有超過5000名學生自愿填寫了課前問卷,表達了對課程的期待和需求,我也以此作為設計教學活動和調整課程資源的依據;期中和期末,我和團隊成員會進入44個分部的課程端,打開學生的作業,認真寫下評語,給她們即時反饋和鼓勵的同時,也給輔導教師做出示范;為了引導學生體驗深度學習的意義,我會在QQ學習群中與學生分享講座、書籍和文章,拓展和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為了滿足學生對高質量教育教學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我連續兩年負責設計和組織了圍繞課程的名師好課,邀請著名學者、高校名師進課堂。為了進一步加強網上學習和教材的聯結,我不斷優化具有遠程學習特點的文字教材設計。
在以獲取學分和課程及格的功利主義導向學習中,我們很難看到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在以量化、效率為先的管理中,我們無暇思考學生的心靈成長只看到學生的散漫行為時,我們容易忽視和放棄學生。只有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我們才能做到目中有人、行中有情、教中有愛。學生才有可能愿學習、愛學習和會學習。
我們還要努力做到像學生一樣思考,像真正的教師一樣去行動。教師首先要學會學習。學習如何設計一門好課,學習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優秀教學案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學習世界,它既指導我們學習,也會限制我們的視野,妨礙我們的學習。如何跳出信息繭房,接觸更大意義的共享池,是對我們的挑戰和要求。我認為我們應該首先跳進學生的共享池,像學生一樣去學習課程、反思課程和批判課程,同時思考知識本身。在主持《兒童發展問題的咨詢與輔導》這門課時,為了挖掘成人學生在工作中已有的實踐智慧,營造網上學習的歸屬感,我嘗試在每學期開展期末大作業——案例研究作品的評比,但結果參加的學生寥寥無幾,后來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才知道,她們參加比賽或評比的動力并不在于物質獎勵或分數的優秀,更多地是在于專業的認可,比如一份獲獎證書,一本集結成冊的案例研究印刷品。所以,在以這門課為核心重新設計優秀實踐作品征集活動時,我們會更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調研。我和團隊成員還發現,在激發學生話題討論熱情時,比起讓她們總結對某節微課的認識,不如讓他們暢談課程中鏈接影片的觀后感;比起談某個模塊的學習收獲,不如允許他們質疑已有的知識和提出自己不同的方法。
判斷一門課程好不好,只需要看它是否能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進理解。我們還需要立刻像真正的教師一樣去行動,不僅僅做確定性知識的簡單傳遞者,還要擔任知識的構建者、激活者和教學內容育人價值的開發者。
越來越多的實踐經驗告訴我,沒有可以簡單套用的一勞永逸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我們也不是他人經驗的照搬者,唯有實踐,在實踐中敞開自己,敢于分享,表達、提問和對話,才能一步步發現自己的直覺、創造力,拓展個人能力邊界,才能如埃德加.莫蘭所說“帶領學生在散布著確定性島嶼的不確定性的海洋中航行。”
在眾多學習資源中,最豐富的資源是成人學習者本身。在眾多的教學經驗中,最有效的經驗來自我們不斷的實踐。希望我們爭做厚植人文情懷的實踐者、勇于踏破信息繭房的探索者,像學生一樣思考,像教師一樣行動,堅持上線即要在線,在線即要完善的發展原則,踐行立德樹人初心使命,為建設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