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青年教師】劉暢:教無定法學有思,三載悠悠寸心知
編者按:國家開放大學啟動了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培養工作,最終104名教師被授予“國家開放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我們通過講述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學習與成長的故事,展示廣大國開教師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貢獻力量的抱負與情懷。
劉暢,女,副教授,倫敦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廣州開放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責任教師,建設及主講的課程被評為廣州市、廣東省精品課程,多次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校級說課比賽一等獎,先后被評為“廣州市青年崗位能手”“廣州市優秀教師”“南粵優秀教師”“羊城最美教師”“廣州開放大學優秀教師”“國家開放大學師德先進個人”“國家開放大學優秀教師”等。劉暢堅守三尺講臺,孜孜不倦地探索適合開放大學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開領略物流廣闊天地的大門。
如果讓我選出近幾年來對我影響最大的事情,莫過于我被廣州開放大學推薦進入國家開放大學優青項目。在這三年間里,我經歷了教學思想的洗禮,認識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有志于教學、科研事業的優秀教師,重塑了我對在線教育的理解。在依依不舍地結業之際,不妨讓我記下這一段求索問道的心路歷程。
一、緣起
優青項目到來之際,我正處于教學的瓶頸期。雖然一直堅持對所教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但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似乎越來越低,學習效果并不明顯。如何“破局”,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帶著教學的困惑與迷茫,我走進了國開優青項目,教學世界的精彩大門由此打開。
二、問道
國開優青項目緊扣教師發展,為教師提供了從線上到線下的系統培訓,引導我逐步探索如何在開放教育領域當一名稱職的好老師。其中,對我本人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產生深刻影響的分別是蒙克老師的示范課、蘇德礦老師的講座、馮曉英老師的遠程教育教學設計系列課程、盛群力老師關于學習科學的講座。
(一)師者之“范”的展示
蒙克老師以一節極其精彩的社會學獲獎課,讓我認識了何為名師風范,其示范與講解,充分展示了何為教學設計、何為上課的藝術。在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研究的基礎上,蒙克老師通過有吸引力的例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最終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掌握理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一堂好課源于對學生的深入理解、對專業知識的深厚積淀,同時在教學中注入“設計感”,使“上課”這一項日常工作得到了藝術升華。這就是我在蒙克老師的演示中學到的“上課的藝術”。
反思自己在教學設計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便是“有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設計課程與教學,忽略了學生真正的內在需求。浙江大學的名師蘇德礦老師通過一個講座充分詮釋了教師的“無我”之境。一切教學設計,無論是唱歌還是講“段子”,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放下“自我”,進入“無我”之境,才能發現學生的內在需求,設計出真正適合他們的課程內容,教學才能進入新的境界。
(二)師者之“法”的探索
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課程進行優化設計。針對如何優化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設計,馮曉英老師通過遠程教育的教學設計系列課程進行了科學解答。馮老師認為,“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學習撬動了教師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轉變,促使教師由學科專家、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設計者和學習促進者。因此適宜用建構主義理論解釋個性化知識的習得,用聯通主義理論解釋創造性知識的生成,用探究社區模型和混合式教學動態支架模型提供教法學基礎,為教師如何有效設計、促進混合式學習提供理論與方法框架。一系列課程讓我系統地學習了遠程教育的整體設計理論、方法和路徑,讓教學改革有了可依之“法”。
(三)師者之“道”的升華
初窺教學法的門徑,讓我拓寬了教學探索與研究的眼界。當我在培訓中聆聽盛群力老師從學習科學的角度闡述各種教與學模型之際,突然頓悟了項目開始時我的迷惘所在,我缺乏的正是對人類學習全過程的認識和理解。課后我與來自寧波開大的朱茂琳老師一起討論,一致認為解決目前教學困境的一個有效途徑也許就是學習科學。學習科學讓我從“人是如何學習”這一命題出發,探索學習遷移的過程,理解每個人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思考如何協助學習者生成知識。
國開優青項目的培訓,讓我見識了教學研究的廣與深,也讓我堅信只要愿意去探索,“道可道”。
三、踐行
日常教學是踐行的好機會。我積極嘗試使用各種移動學習平臺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探索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盡量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協作的學習體驗,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提高知識建構能力。2021年,我參加了廣州開放大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說課大賽,并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不論成敗,嘗試把我在國開優青項目中學到的知識盡可能運用在這次說課中,作為知行合一的一次鍛煉,用心享受并體驗踐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不但對“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的聯動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還獲得了比賽的一等獎。
為期三年的優青培訓讓我在“互聯網+”時代,面對開放大學轉型升級的發展機遇期,回歸立德樹人的初心,感悟立德樹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樹人的方法,踐行立德樹人的使命。國開優青項目雖然已經結束了,但它不會真正落幕,反而會在未來悠長的歲月里讓余韻慢慢散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