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青年教師】陳小梅: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
編者按:國家開放大學啟動了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培養工作,最終104名教師被授予“國家開放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我們通過講述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學習與成長的故事,展示廣大國開教師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貢獻力量的抱負與情懷。
陳小梅,女,經濟學碩士,福建開放大學文經學院教師,2005年8月入職。先后擔任金融專科及旅游管理專科專業負責人,福建開放大學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曾獲第五屆全國電大經濟管理類教師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國家開放大學第六屆經濟管理類教師優秀論文評比經濟學類三等獎;福建廣播電視大學第二屆微課教學大賽一等獎;2021年獲“福建開大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22年獲“招生優秀個人”稱號;獲評2019-2022年度全省辦學體系優秀教師。
我有幸被遴選為國家開放大學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候選人,參加了為期三年的培養學習。回首這三年的時光,感觸良多,也收獲和成長了許多。
一、堅守開放教育情懷
在培養期內,師德師風系列課程的學習及教師同仁的精彩講座使我深切感受到新時代教師的初心和使命,深感作為教師為人師表、立德樹人的職業責任。在以往的開放教育教學模式下,作為教師的我與學生之間并沒有過多深入的交流,有時候會感慨缺乏普通高校教師所擁有的教育成就感。但在2020年,我開始兼任班主任,在工作中與學生有了更為頻繁和深入的接觸,也真正體會到遠程教育的意義和堅守開放教育的意義。2019年秋季入學的宋同學,學習勤勉、成績優異,但英語基礎薄弱。我鼓勵他報考學位英語,爭取申請學位。雖然他有過猶豫和退縮,但在我的鼓勵和幫助下,最終一次性通過了學位英語考試。他高興地說:“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其實是他的堅持與努力成就了他的學業夢想。同時,他的堅持與努力也成就了我的教育夢想。2019年春季入學的阮同學,最初的兩個學期只通過了一門課程考試,但他仍然堅持補修課程、備考學位英語考試、爭取申請學位。我不知道他最終能否圓夢,但追逐夢想的過程才是最可貴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我深切體會到開放教育和開放教育教師的意義所在!
二、提升遠程教學服務水平
(一)完善課程資源建設
這三年,我承擔了十余門開放教育課程的教學輔導工作,為國開學習網平臺優化界面設計、建設學習資源、完善教學安排,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支持服務。在2021年秋季的述課活動中,我建設的課程被評為優秀。2021年,因專業停止招生,我課程包內的多門金融專科課程被取消,因而我轉向負責部分非自身專業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壓力與挑戰可見一斑。利用暑假時間,我借助各類網絡資源提前備課、制作課件……最終在秋季順利推出相關課程的直播課。同時,我還擔任了旅游管理專科專業主任,調研了解該專業的開設現狀,基于最新的專業規則調整制定該專業2022年春季的教學計劃。此外,我還承接了二元制課程的資源建設工作,獨立完成300多分鐘的視頻資源錄制。
開放大學的教師負責的課程門數較多,調整較為頻繁,甚至面臨著轉專業、轉方向的挑戰,但我相信,每一次轉變都會成為詮釋自己成長歲月的最好注腳。
(二)籌建課程教學團隊
學校啟動省建教學團隊建設工作后,我承擔了《保險學概論》《金融學》兩門省建教學團隊的組建工作。面對師資力量不足、疫情等不利因素,我克服困難,完成課程團隊的搭建,利用專業現場教研會、QQ群、微信群等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并在2021年前往漳州地區進行課程調研。經過兩年半時間,《保險學概論》課程團隊初步構建了基于網絡的跨區域協作式教學組織模式,項目也于2022年1月順利結項。在團隊建設過程中,我和團隊成員的組織協調能力、溝通配合能力及課程教學能力等均得到較大提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基層電大教師參與團隊建設的主動性還是有所欠缺。目前項目雖已結題,但團隊建設的工作還在繼續,希望在團隊建設之路上,所有參與人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
(三)強化在線教育技能
為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我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先后選修了四門課程,參與過程性學習并獲得課程證書。在線學習既拓展了我的專業知識,讓我學習到優秀在線課程的教學設計,也讓我通過角色換位體驗,切實了解了遠程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從而對完善開放教育課程的教學支持服務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
培養期內的面授工作坊和跨界游學活動也給予我寶貴的實踐體驗。面授工作坊開展的案例學習和問題研討,為我和系統內教師的深入交流合作創造了機會,切實增強了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界游學中成都分部、浙江分部、VIPKID成都分公司等現場參觀學習使我的思想得以洗禮、思維得以啟迪、視野得以拓展、教育教學能力得以提升。
三、增強科研意識和能力
培養期內舉辦的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的系列講座使我不僅明確了學術論文寫作發表的關鍵點,更感受到學術研究所需要的堅持和專注。為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我面向全省經管類教師主講了一場題為“大數據時代的小微企業融資研究”的學術講座。從講座選題,到展示設計,再到現場演講,每一個環節都是對專業知識和授課能力技巧的檢驗。通過舉辦講座,我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有效促進自身知識和能力的提升。培養期內,我還完成了一項教育廳課題的結題工作,主持了三項校級科研課題,積極關注學科發展動態,潛心進行科學研究,在學校學報發表學術論文。但總體而言,由于繁雜的教學管理工作及家庭因素的干擾,我對科研的投入還比較有限,所以,對于我來說,未來的科研之路任重而道遠。
三年時光轉瞬即逝,有成長也有遺憾,唯有砥礪前行,才能不負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