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成果 強示范 促引領】丁唯佳:數智時代會計學專業改革探索與實踐
編者按:近日,國家開放大學召開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成果交流展示會,教師代表們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課程資源建設、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探索、教師培養、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教改實踐成果的交流與展示。國開之聲陸續刊登16位教師代表的教改成果展示,供大家交流學習,為廣大教師提供可借鑒的經驗,以推動教改向縱深發展,促進開放教育高質量發展。
丁唯佳:數智時代會計學專業改革探索與實踐
隨著智能化為典型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持續涌現,會計工作正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傳統的記賬型會計迅速向數智化會計轉型升級。2021年,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依托,以推動會計審計工作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實現會計職能拓展升級,并從環境、技術和制度等方面對會計智能化問題進行了規劃。
由于開放大學學生在職在崗的職業教育特點,會計學專業從傳統會計人才的培養向新型數智會計人才培養轉型勢在必行。目前行業企業在智能財會方面已經走在了院校的前面,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條件下,與企業合作,讓學生接觸到更多企業工作場景,借助企業的力量共同建設會計學專業是最為可行并高效的。
一、會計學專業改革的基礎條件
(一)理論基礎條件
1.實地調研情況分析
在2018年、2019年和2021年,會計學院分別對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國內外高校、國內高職院校、開大體系師生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掌握了行業發展動態,社會人才需求等一手資料,為會計學專業的改革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實地調研的主要結論如下:
(1)會計學專業的專業聚集度較高
在2021年對現有學生和教師進行了問卷調研,在收回的990份學生問卷中,40歲以下的學生占比56.46%(圖2),87%的學生為在職學習(圖1),其中62%的學生從事與財會專業相關的工作(圖3),大部分的學生從事的是財務會計工作(圖4)。較高的專業聚集度保證了專業改革的精準度和針對性。
圖1 學生在職情況分析
圖2 學生年齡分布
圖3 職業相關性分析
圖4 職業情況統計分析
(2)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懇求度較高
根據調研結果發現,開放大學學生雖然絕大多數的學習目的依然為提高自身的學歷層次(89.12%),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是基于工作需要,為了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43.41%)從而進入開大進行學習。通過對教學班主任的訪談,發現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的職業規劃、學習態度和持續力等都在開放教育各專業的前列。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學生學習目的調研
(3)會計學專業師生對于會計轉型的認同度較高
在對師生調研中,為適應會計轉型,會計專業應增設課程調研分析結果顯示,“大數據決策分析”(67.76%)、“財務共享服務”(55.87%)和“財務機器人(RPA)”(54.45%)三門課程位居應增加課程的前三位。對于傳統會計類課程普遍認為“財務會計”(6.46%)和“管理會計”(9.98%)是會計專業中最不應取消的課程。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會計學專業教師希望開設的智能財會課程統計情況
對于現有專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方面,雖然大部分的學生為在崗在職學生,但是依舊希望能夠增加會計實操技能的培養(見圖5)。
圖5 對于現會計學專業的建議調研情況
2.文獻調研分析
會計學院持續關注國內外院校的專業改革進展。自2019年起,會計學院有針對性地對國內外會計學專業改革做了系統文獻調研。
對于國內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傳統的會計課程以外,這些高校還開設了技術類課程及融合類課程。技術類的課程相對來說開設得很全面,對于融合類的課程多數院校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多數院校只開設了三門以內的融合類課程,且課程基本與企業共建完成。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部分高校開設智能類會計課程
(二)實踐基礎條件
會計學專業歷來重視專業和課程的實踐教學,我們針對專業特點設計了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形式。尤其是開放教育總結性評估以后,基本形成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手工與軟件相結合,校內與實踐基地相結合的“三結合”實踐模式。同時,為了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會計學專業積極與先進的教育公司合作,共同設計和開發適應開放教育學生特點的實踐內容。例如,自1992年開始與用友公司合作開發電算化會計課程(現更名為會計信息系統)的課程教材、考試平臺、測評標準,該課程一直受到系統內老師們和學生們的好評,均表示該課程實用性較強,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財會實踐工作有很大幫助。前期探索的課程合作模式可以運用到整個專業改造中。
圖8 電算化會計(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改革過程
(三)團隊基礎
會計學專業的改革是有強大的團隊基礎做支撐的。2021年,我們對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專業的教研中心組進行了改選,新的團隊成員既包括了總部教師、系統教師以及行業企業人員。
2018年,會計學院與用友新道公司進行了多次研討,經管教學部的老師們參觀了用友工業園區,對用友新道公司開發的課程、模擬實驗軟件、與其他高校的合作模式進行了詳盡的了解,雙方已達成一致,擬將該專業作為產教融合試點項目。
會計學院的每一次專業改革均在體系內事先進行研討,會計學、財務管理教研中心組成員、體系內教師代表均表示,在數智化財會工作環境轉型的發展下,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唯有改造轉型才能適應大環境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
基于前期的調研和研討,我們認為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適應社會和學生的需求,及時進行改變,從原來傳統的會計核算人員培養,逐步轉變為對新型財務分析人員的培養。新型財會人員除了掌握傳統核算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具備操作新型智能化財務設備的能力以外,還應該具備編程軟件操作能力,能夠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以及掌握管理會計原理、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企業生產運營的特點,能從數據中獲取信息支持企業進行決策。
二、會計學專業改革的思路與成效
(一)主要思路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整體思路是:基于行業發展動態和社會人才需求,立足開放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分析、精準定位,設計符合專業實際要求的專業培養方案,建立積極有效的人才培養實施機制,將精細化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定明晰時間表和路線圖,最終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的會計專業化人才。
具體可以歸納總結為“一體系、兩交叉、三融合”。“一體系”是指“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專本碩一體化縱向貫通,學歷教育和證書教育橫向融通;“兩交叉”是指傳統會計知識和大數據專業知識形成交叉課程體系,培養具備數智化會計要求的復合型人才;“三融合”是指學校、行業、數智化教育企業三者相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各取所長、各得所需,形成人才培養改革的合力。
(二)改革成效
1.一體系
按照專本碩一體化縱向貫通思路,完成了會計學等專業的專業標準研制與審定工作。完成了會計學專業(專升本)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完成了會計(專科)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科)的工作,并完成了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審定工作。完成了與北京工商大學聯合培養會計專碩MPACC項目前期研討及師資培養協議起草。學歷教育和證書教育橫向融通,在培養方案中設計了證書學分替代,專科主要培養出納、會計核算人員,因此對應會計初級證書;專升本對應培養管理型會計人才,因此對應會計中級證書。
2.兩交叉
對于課程體系的改革是傳統會計知識和大數據專業知識形成交叉課程體系。按照培養目標的定位,對于新型財會人員,除了傳統的會計知識需要掌握以外,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應用背景下,學生還應該掌握一定編程軟件的操作技能,和智能系統應用能力、業務與財務融合的能力、財務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因此在課程體系中除了傳統的會計課程以外,增設了技術類的課程和融合類課程。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會計類專業課程體系
3.三融合
三方融合打造新型會計類課程,聯合三方資源和力量,高校、行業企業、教育企業共同打造會計專業課程。高校提供理論支持,行業企業提供實踐教學經驗,數智化教育企業提供實訓平臺。
本科階段開設的會計信息系統課程,通過團隊組建、沙盤實戰、角色扮演、會計處理服務、互評審批等教學設計,使學生全方位理解財務共享服務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擬與用友新道公司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實操平臺,學生在實操平臺上完成該課程的學習、練習及考核。目前與公司已經完成了適合開放大學的平臺設計和建設、協議起草等環節。
在專科階段開設的納稅實務課程,根據課程內容積極探索教材呈現形式方面的創新,成為國開學歷自建教材中第一本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該課程也擬與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實踐平臺,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熟練掌握企事業單位報稅全流程。
對于實踐環節,與廣州福斯特公司進行合作,開發了會計模擬實訓。在2019年的時候對原軟件進行了升級改造,新版軟件為網絡版,教學內容根據最新稅法和會計準則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造。
此外,還融合三方力量共同進行師資培養。對于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最大的瓶頸是師資,因為現有的老師雖然有多年豐富的財會教學經驗,但是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了解,因此,我們在去年邀請了高校、教育企業的專家和行業專家為系統會計專業教師進行了師資培訓。
